以下文字資料是由(歷史新知網www.ezyskips.com)小編為大家搜集整理后發布的內容,讓我們趕快一起來看一下吧!
龍山文化(又名龍山)于公元前三千年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中國東北部分地區蓬勃發展,是中華文明從獨立的新石器時代社區發展到第一個王朝國家的重要環節。該文化以山東省的龍山遺址命名,但有時也因其出產的獨特陶器而被稱為黑陶文化。墳墓、防御工事和太陽觀測平臺的發現表明了一個具有幾個不同層次的復雜社會。到公元前 1700 年左右,該文化已與其他地區文化一起演變為更廣泛的中國青銅時代文化。
發展與特點
龍山文化從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山東省大汶口傳統發展而來,隨后將取代在中國北部和中部根深蒂固的仰韶文化。到公元前 2 世紀上半葉,龍山文化在經歷了幾個世紀以來由于未知原因而人口減少之后,開始演變為最終形成商朝(約公元前 1600-1046 年)的青銅時代文化。
龍山文化以農業為主,充分利用了黃河流域的肥沃土壤。
公元前 3 千年期間,小型區域單位之間的社會互動有所增加,最終形成了具有明確社會或政治等級的定居點。這些不僅與龍山文化有關,因為最近在更遠地方的發現表明,在中國各地也發生了類似的發展。然后有證據表明這些定居點之間存在當地互動,每個定居點仍然作為獨立的酋長領地運作。連接村莊的國家機器的存在還有很多世紀。龍山文化以農業特別是小米的種植為主,充分利用了黃河流域的肥沃土壤。工具使用的證據包括鐵鍬和鐮刀的存在。龍山遺址中最重要的遺址之一是后港,
許多龍山遺址以其密集的土墻而聞名,這是一種新的考古特征,表明存在比仰韶文化更復雜的社會制度。平涼梯遺址的一個例子有一堵墻,圍住了 34,000 平方米的空間。城墻有兩扇門,一個在北邊,一個在南邊。城子崖遺址建得最早,城墻平均高6米。龍山遺址的這些墻壁和箭頭和矛頭的發現強烈表明,與中國其他地方的其他當代文化相比,該文化必須更有力地保護自己。對外來者的必要防御也可能是培養強烈的文化認同感和統一感的一個因素。
龍山聚居地城墻內頻繁隆起的土墩和外圍住宅的存在表明,只有精英住宅受到保護。在更大的陶寺遺址,可追溯到公元前 2600 年至 2000 年,圍墻圍住了約 280 萬平方米。陶寺包括洞穴和半地下住宅,以及圍墻的墓地。盡管所有墓葬都位于同一地面,但它們至少表明了三個不同的社會層次。
黑陶
龍山產的黑陶以光澤亮麗、無紋飾而著稱。公元 1930 年代這種獨特陶器的發現幫助考古學家首次意識到龍山是一種不同于仰韶紅褐色陶器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并非所有的龍山瓷器都是黑色的,灰色和白色的例子都有。成品的精細和極薄的壁是使用陶輪和專業陶藝技能的證據。
龍山陶藝人似乎專注于器形,器形異乎尋常,與別處所見不同。然而,有些確實有幾何圖案形式的簡單雕刻和壓印設計形式的裝飾,有時還有動物面具。最常見的形狀是帶有倒嘴的壺、高柄杯、帶柄杯、細長的燒杯和用于加熱液體或用作蒸鍋的帶空心腿的三腳架碗。絕大多數黑陶器是在精英墓葬中而不是在住宅區發現的,這表明它們僅供精英使用,然后可能用于儀式目的,而不是日常使用。
龍山文物
龍山遺址出土的墓葬,根據墓葬物品的數量和價值,可分為三類。少數(約 10%)尺寸約為 3 x 2 米,包含約 100 件人工制品。這些墓葬中的死者被放置在木棺內;有時每座墓葬不止一個人。中間的一組,也包含一個木制棺材,有 20 到 30 件文物。最后也是最多的一組只是坑,沒有將死者放在棺材或任何與他們一起埋葬的物品。
除了上述陶器的許多例子外,龍山墓的文物還包括琮(內部為圓柱形的正方形,用途或意義不明)、扁斧刃和長方形平板——兩者都有一個單獨的穿孔;彩繪木器皿;象牙、鱷魚皮鼓和龜殼等形式的進口奢侈品。許多龍山墓葬有豬的骨骼或只有它們的頭骨和下頜骨。這些動物可能是作為埋葬的一部分而犧牲的儀式和表明財富和/或社會地位(墳墓越豐富,豬的數量就越多)。此外,還有一些易腐爛物品的痕跡,這些物品已不再存在,但它們的印象已留在墳墓的土壤中,特別是籃筐。
銅鐘、青銅器皿和雕刻的金屬碎片等其他發現表明龍山人是有成就的金屬工人。銅礦石和礦渣的存在表明這些商品是在當地制造的,而不是進口的。鐘是用粘土模具制成的,這是當時的一項先進技術。最后,所謂的甲骨(實際上是動物肩胛骨被燒毀)的發現表明了肩胛骨的實踐——即讀取由火引起的骨頭裂縫,占卜者會根據未來事件進行解釋。
太陽天文臺
陶寺遺址因其太陽觀測站而特別引人注目,該觀測站建于公元前 3 世紀中期,是同類中最古老的觀測站之一。該天文臺于公元 2003 年被發現,由三個圓形平臺組成,一個在另一個之上,每個平臺都有一個夯土墻。整體被另一面直徑約50米的土墻包圍。頂層平臺,直徑24.5米,有一堵墻,由13根方柱組成。這些柱子之間的空間充當了從中央放置的平臺進行太陽觀測的視線。實驗表明,該天文臺特別在夏至和冬至期間使用,可能用于創建準確的太陽和陰歷。這種記錄保存也可能表明存在早期寫作龍山陶片上的有序標記部分支持了這一想法。
參考書目
Clunas, C.中國藝術。牛津大學出版社,2009 年。
狄龍,M.中國。勞特利奇,1998 年。
Feng, L.中國早期。劍橋大學出版社,2013 年。
劉莉?!褒埳轿幕械膯试醿x式與社會等級”。早期中國,卷。21 (1996),第 1-46 頁。
Rossabi, M.中國史。威利-布萊克威爾,2013。
Shelach-Lavi, G.中國早期考古學。劍橋大學出版社,2015 年。
Tregear, M.中國藝術。泰晤士河與哈德遜,1997 年。
Watson, W.公元 900 年的中國藝術。耶魯大學出版社,2000 年。